早期冥王星运行在离太阳的第四大轨道,介于天、海之间,木星体积只有现在的三分之一,且天、海、木都是固态行星,在离太阳很近的轨道上运行。地球体积是现在的近两倍。这就是早期对应于现在的5大行星。
据古文献天文资料记载:地球年龄并非46亿年,而在大约30亿年左右,太阳系是一个热闹的大家庭,13大主行星基本上都是固态行星,且都有智慧生命体存在,有的科技水平比现在人类发达几千倍,他们拥有比现在核威力更强的毁灭性武器,可以瞬间摧毁整个太阳系。但他们彼此都严格遵守着条约:无论什么时候都绝不使用这种毁灭性的武器。然而矛盾是伴随着时间的演化慢慢滋生扩大起来的,终于,爆发了长久以来第一次太阳系大战,各星球都使用了自己最先进的武器,早将彼此遵守的条约撕成了碎片。当时,保持中立的星球是科技最发达的星球,在确定无法阻止太阳系即将爆发的星球大战后,便将自己的星球用隐形防护罩保护了起来,同时也建立了太阳防护罩,并尽力给太阳系的所有星球都建立了「防震滤波保护网」,以免最终导致整个太阳系的毁灭。
当时太阳系内有一颗超巨行星,因为体积过大,在星球大战中很快便削弱了「防震滤波保护网」的能量防护罩,最终被强于核武器几百倍的一种能量武器击穿,导致整颗星球的大爆炸,能量冲击波向周围迅速蔓延,当蔓延至太阳的防护网时又被极力反弹,并摧毁了离太阳最近的一颗行星,同时将冥、海、天、木等行星极力向远离太阳的周围推挤,整个太阳系一片混乱,生命几乎尽数被毁灭。如果不是科技最发达的星球生命提前给太阳系建好了防护网保护,整个太阳系早已化为乌有。
在经过太阳系大战后,太阳系内剩下的星球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创伤。经过时间演变,在高温的融合碰撞下,最终原先的行星位置都完全发生了变化,几乎每颗行星体积和质量也发生了改变。最终形成了剩下的11颗行星,还有残留下来的爆炸的超巨行星残骸——即小行星带和被反弹至海王星轨道外围的柯伊伯带。
至此,一定会有很多人问:那颗科技最发达的星球是什么星球?水木相信,已有不少朋友早猜到了,没错,那颗星球就是地球,比现在地球体积大一倍的早期地球。这就是为什么后来太阳系内的诸多星球中只有地球适合繁衍生命的原因。
但地球在那场太阳系内同样也遭到了创伤,虽然有防护罩和滤波网的保护,但还是被少量的冲击波穿透了进来,击裂了地核,这跟微波炉烤面包的道理有点相似——内部先被烤到。
星核是一个星球的核心,是每颗星球寿命的“内丹保护丸”,一旦星核破裂,就如同一个人的内脏出现了问题一样,表现出来的特征要么咳嗽,要么发烧,要么浑身无力,要么突然痉挛,等等。同样的,星球也一样,内核出现了破裂,就会导致火山、地震、海啸、龙卷风、洪灾、旱灾等自然灾难。
地球早期生命后来为了修补地球内核,费了不少力,甚至求助于太阳系外的生命,但都不能再将它恢复至原先的完美无缺。后来地球早期生命干脆直接居住在了地球内部,目的就是为了实时监测地核的变化,以便地球内核裂缝变大时好及时修补,避免给地球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地球磁极翻转,地球岁差,反常天气,火山,地震,洪旱之灾,海啸,台风等,都与地球内核的破裂相关。地球远古智慧生命体的科技水平比现在人类发达几千万年,人类的基因被改变过无数次,人类早已不记得人类原先的模样。
希望人类早日寻找到适合居住的下一颗星球,因为地球能供给的资源已经不多了,更何况地核的修补已经快到了极限,一旦无法控制内核的进一步破裂,我们的星球将面临早期超巨行星的命运。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对水木的支持。
本篇文章「水木长龙」原创,转载标明出处,谢谢(18-02-10)!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