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为什么作者会选择用“背井离乡”这个词汇来代表着离家远去,而不用“背房离乡”“背树离乡”这些词汇来代表着离家远去?
最为主要的就是“水井”的意义更为特殊。
在古代的时候,各种动物的一个基本生活习性就是泽水而居,人类自然也不例外。
在人类尚未学习通过打造水井来获得固定水源之前,背离水源也就意味着要背离家乡,包括现在蒙古的一些纯游牧人群仍然是以择水而居的一种生存状态。而这些游牧人群只有再找到一个稳定的水源之后,才可以保障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后来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人类学会通过打造一口水井来避免必须依靠地表水源而生存的一个方式,自此人类在自然界的生存能力也就得到了空前提升。
而且水井的地下水水源要比地表的河水以及湖泊的水更为干净,食用的时候更加健康。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来水井也就成为了人类聚集区的一个必备物件。
所以古代的时候人们居住的房屋也是依托着水井而建。
——当时的水井一般都是一个聚集区的人们共同而打造的,也是大家共同使用的公共财产;若水井出现问题,同样也是需要大家共同出力维修保障正常用水。
在水井旁边一般都会栽上几棵大树,夏天大家好乘凉,因此水井周边也是大家经常会聚集的地方,在农闲之时村里面的人也会坐在水井周围闲拉家常。在大树上面一般也会挂上一个铁铃铛,如果村长有什么事情需要召集大家,都会通过敲响铃铛将大家召集到水井旁边共商大事。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水井更像是一个村的文化和政治中心。这一点我们从一些古装剧中都有着很明确的体现。
再者,正如前文所说,人们在农闲时节都会在水井边闲拉家常,所以村子里的小孩自然也都会跟着大人们聚集到水井边。
所以在小孩子的印象里,从小都是围绕着水井长大的,古代时候小孩子长大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可以独自水井打水并且为家里面担水。长大之后每日的生活又要与水井相关。
因此水井在人们的印象中也就拥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那么为什么不说“背屋离乡”“背树离乡”呢?
这是由于水井是一个村里面的公共财产,所以是需要大家共同保护下的。只要是村子里面的人不存在完全搬迁,那么这个水井一直都会有人使用,水井并不会随着流时间的流逝而被填满或因其他的情况而消失。
但与之相对比的是,无论是房屋还是树木都容易受到某些自然的因素而销毁,因此树木和房屋并不是长久存在的一个标志性物品,所以用水井来作为家乡的标志其意义更深刻一点。
若是离家多年回家去探亲,可能村口的那些大树还有村里面的房子早就更新换代,但水井一般不会变,仍然保留在村中的某一个位置。一般来说水井都是在村头,人们离开村子的时候回头看到最后一眼的应该就是水井了。
因此水井在人们的印象中有着独特的地标性。
其实背井离乡也只是一个用着比较广泛的一个词汇,毕竟古代的时候代表自己远离家乡的地标建筑物还是很多的——就比如南唐后主李煜曾写的一句“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在他的印象中对于故地的怀念只是那些雕栏玉砌的建筑,因为对李煜的人生来说,这些建筑物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毕竟李煜一生都是生活在锦衣玉食之中,而对于普通的水井自然就没有什么感情。
有些则是以特定的风景或城市作为载体来表达自己远离故乡,就比如《次北固山下》里面所描写的那种环境,尤其是最后一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而作者就用洛阳这一个词汇表达了自己对于家乡的思念,毕竟洛阳城更具有特殊的地标性。
至于元杂曲中为何用“离乡背井,进退无门”这句话。其实作者更多的是为了让整个句子读起来更加的押韵。从另外一方面来说,由于当事人秀才已经是一个穷困落魄之人,自然不适合用一些独特的地标性建筑或大城市的名次代表家乡。
用水井更能够贴近贫苦农民的一种生活状态。倘若在小说中描写的书生是背离“雕栏玉砌”的一个生活背景,自然没办法获得读者们的同情心了,同样也没办法为后来的故事埋下一定的感情伏笔了。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了解一个词汇的时,千万不要只看其表面的意思,更应该明白具体文字的意思,就比如这个“背”字,并不是动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